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课程复讲

孙玉波学长

  
     今天我们能遇到这么好的圣贤教诲,想想这些教诲是怎麽来的?是几千年上万年的先辈圣哲们,用自己的血和汗,用自己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沉淀总结留给我们的这样精粹的智慧。
     四大古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中华文明,其他三个都断掉了。什么原因呢?有果必有因。几千年前的的先祖啊,比如说在活到人生四五十岁时,总会有一种感慨:假如让我重新来活一回的话,我会少犯不少过失,进而让人生少走不少的弯路。但是人生是不能够从来的,先辈很慈悲,希望往后的子孙后人能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,就想着把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。而如果用当时的语言记录的话,可能过不了多久,后人就看不懂了。因为语言过二十年就会有小的变化,过二百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,于是就想到了要把语言和文字分开,发明了文言文,所以中国就有了一种不随时间改变的文字记录方式,就是文言文。有了这种工具我们就可以和比如孔老夫子对话,向他请教学习,做他的学生,也可以做孟老夫子的学生,几千年以来的一切前辈的智慧经验我们都可以拿来用。所以文言文是老祖宗给我们最大的恩惠。
     做人要言而有信。春秋时候吴国有个人叫季札。有一次大王派他去出使鲁国,出使鲁国的途中要经过徐国,徐国的国君就设宴招待他。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,徐国的国君眼睛都没有注视他,而是始终没有离开他身上佩戴的宝剑。季札看出来徐国国君非常喜欢他的宝剑,但是宝剑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,是出使他国必要的礼仪,于是心里就动了一个念头,出使鲁国回来就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。结果不巧,在他出使鲁国的这一段时间徐国国君就去世了。当季札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到徐国国君的坟前祭拜,祭拜完了就随手把宝剑吊在了坟旁边的树上。跟随的下人就说主人你这样做会不会太过了,你并没有亲口答应他要把宝剑送给他,而且他已经死了。季札就说我虽然没说要送给他,但我的心已承诺要给他,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心呢。就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:“始吾心已许之,岂以死倍吾心哉”,我的心已答应给他,岂能因他的死来违背我的心呢。所以古代人的信不止在言语上,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。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。
     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众。吉祥的人话很少,急躁的的人话很多。多说话不如少说话,讲话就要讲好话,讲诚实语,柔软语,利益语,智慧语,成就别人。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